热片幕后 |《名侦探赛大爷》为何不像纪录片?
名侦探赛大爷 | The Mole Agent
导演:Maite Alberdi (智利) 首映:2020年1月
第9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 提名;第36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世界电影单元纪录片 提名
今年奥斯卡颁奖季已经过去,但有关《名侦探赛大爷》这部智利纪录片的讨论还在持续。
本片讲述了一个另类的“间谍”故事:为了搞清楚养老院是否在虐待老人,年过八旬的素人赛尔吉奥大爷(Sergio)被侦探公司聘请,住进了养老院。在三个月的行动中,赛大爷不仅掌握了高超的卧底技巧,还俘获了院里众多奶奶的芳心,成为了养老院的大明星。随着调查的深入,他发现事件远远没有当初外人设想的那么简单。
影评人评论:“虽然看起来不像是纪录片,但是影片充满诗意的结局却是真情实感的。”许多观众也评论到:“这不像是一部纪录片,更像是一部剧情片。”在一次线上Q&A中,导演甚至透露已经有电影公司来洽谈剧情片版本的改编权…
为什么本片看起来像是一部剧情片?
哪些环节塑造了本片的气质?
影片在幕后经历了什么?
本文将结合公开的主创访谈讨论以上问题。
入场:一个白色谎言
赛大爷Sergio & 私人侦探Romulo
本片将记录一个八旬“间谍”卧底调查养老院的故事,但拍摄期间导演并没有将这个目的告知养老院主人。除了拍摄团队,其他人只知道这是一部“关于养老院”的纪录片。
为了营造舒适区,也是为了不“打草惊蛇”,在赛大爷以“间谍”身份入住养老院前,拍摄团队已经在养老院拍摄了一周时间,跟其他老人共同适应了这个拍摄环境。
赛大爷入住养老院
赛大爷入住后,拍摄团队假装与他不相识。接下来三个月的,团队日常的拍摄工作也是雨露均沾,照顾到了每一位养老院的住户,因此所有人都没有察觉到——真正的主人公其实是新来的那个人。
关于养老院,导演说到:“养老院的作息非常规律,老人们日常活动也很固定,这很给了我们很大自由度去拍摄想要的画面。”这意味着,如果一个场景的关键画面缺失(或达不到镜头切换的要求),后期也完全可以使用拍摄时间不同但是空间、事件相同的画面,来实现完整的叙事。
例如上面这组镜头清楚传达了一个信息——刚到养老院的赛大爷跟大家还不太相熟,只能尴尬地接受目光打量。细心的观众就能发现,其实这组镜头是用不同时间拍摄的素材组成。
在拍摄本片之前,导演拍摄过一部类似题材的纪录短片,名为《我不属于这里》(I am not from here)。这让她非常清楚养老院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。
以上经验,让导演和摄影团队可以一定程度预见一些可控和不可控的事件。在具备可预见性的条件下,影片在拍摄中做了以下工作:
画面多采用固定机位拍摄,平稳且构图精致;
镜头多采用标准焦段,像是双眼在温柔注视;
室内遍布灯光设备,直到拍摄结束才撤下。
这些因素让本片影像风格从头至尾都非常统一,给人精心打磨的剧情片质感。关于这点,导演也做出了解释:“We were not taking decision for each moment, it's more like general stylish decision and move with that decision.”(我们并不在拍摄每个镜头的过程时做出选择,应该说我们是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影片整体的风格,然后一直循序了下来。)
以上对题材的把握以及技术上的规则,让后期可以更好将素材分类筛选,也让影片剪辑也更加从容。
观察:像他们身边人那样
前面提到,本片采用了大量标准焦段拍摄的固定镜头,拍摄的画面中也经常看见虚化的前景,给人一种安静注视、互不打扰的细腻感。在保持这种拍摄风格的三个月中,导演团队成功融入到了老人群体之中,打消了老人们自我表达的顾虑。
在与拍摄对象建立联系的过程中,导演形容到:“During the filming, it's more like to live with them too.”(拍摄期间,我们也像是在跟老人们一起生活。)
所以本片拍摄到了许多戏剧性的画面和有趣的对话。而这些镜头的剪入,让这部原本会让人感觉“人间迟暮”的影片,穿上了一件幽默的外衣。也很少有纪录片会像本片这样,让许多观众露出会心的笑容。
当面对——“为什么会有许多喜剧情节?”——此类疑问,导演的回答显得很从容:
“纪录片不像是剧情片,可以用各类情节来分类。真实的生活中的人总是会经历丰富的情感,这所有的情感经历,组成了我们的纪录。”
人的情感不会像身体那样枯朽。即便是养老院的奶奶,她们会像孩子一样对摄影器材充满好奇;在孤独的时候,她们会想念自己的母亲;在老伴过世很久后,她们也会爱上一位外表英俊、举止绅士的“孤寡”老人。
正因如此,本片剪辑师Carolina Siraqyan才表示:“本片的感情线非常难建构,因为我得想办法让观众与老人们共情。我的想法其实很清楚,就是希望影片从幽默温和的开场,过度到一个孤寂的结局。”
这些自然流露的感情,并不是后期“剪辑”进去的,而是导演和团队在三个月的拍摄中一直亲身体会到的。后期剪辑只是成比例地择取了生活中的幽默、悲伤和不舍,就像每一份蛋糕上都会点缀着蓝莓和坚果。
人物:故事诞生的关键
“他的个人魅力,完全改变了本片的面貌。”导演这样评价主人公赛大爷。
赛大爷 Sergio & 导演Maite Alberd
本片最初的点子,其实是拍摄一家私家侦探事务所。在跟进了侦探事务所数个业务之后,导演等来了一个特殊的“案例”——一位女性客户希望事务所调查一家养老院,摸清楚是否有人虐待她的母亲。于是,导演决定跟进这个故事。
故事的主人公本来是一位退休警察。没料到,这位职业“间谍”在去养老院前摔伤了髋骨。侦探事务所只好在当地报纸上公开招募高龄老人,重新寻找人选。
在招募的过程中,赛大爷出现了。他顺利拿下这份工作,因为是应聘者中唯一会用科技产品的人。
卧底养老院后,他英俊的外貌、稳重的性格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,吸引了众多奶奶们的目光。
导演原本想拍摄一个“间谍”挖掘养老院内幕的过程。但由于赛大爷的个人魅力太闪耀,他和他所建立的人际关系改变了这个故事的走向——赛大爷成为了绝对主角。
影片也不再是一个关于私家侦探的故事,关注点也从卧底行为本身,转移到了对老年群体生存状况、生命价值、社会关系等深层的探讨。
拍摄结束后,影片剪辑师也成为了后期的关键角色。由于本片素材总时长超过达到300小时,成片仅90分钟。如何建构本片故事、提炼本片主题,成为后期过程中最大的难题。
本片剪辑的时间线
在完成了20~30版剪辑后,导演和剪辑师发现:在剪辑时,她们都选择了与赛大爷关系亲近的人物。而其他人物故事择取的原则是——不能离开赛大爷这条故事主线——这也让故事中很难加入新的支线。
通过赛大爷的目光与轨迹,本片成功捕捉了老年人之间细腻的情感交流,影片也由此发现了一个观察老年群体的全新视角。在导演和剪辑的共同努力下,观众也从一所小小的养老院中窥见了一个全世界共有的问题——被子女和社会“遗弃”的老年群体,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。
关于影片的真实性的讨论,至此已经无需多言。以上幕后故事,基本可以粉碎“摆拍”“有剧本”“伪纪录片”等指控。
而喜爱本片的观众,在片尾都能体会到以下文字所描述的心情:“The funny thing about this documentary is that's real. The sad thing about this documentary is that's real.”(因为真实,这部电影给人们带来了欢笑;同样因为真实,这部电影也让人感到难过。)
- 结尾 -
三个月的卧底任务结束,赛大爷即将离开养老院。回忆这短暂的时光,观众可以明显感觉到,赛大爷的出现为养老院带来了难得的新鲜空气。他勤于谈话、懂得倾听、乐于助人还善解人意,奶奶们对他产生的爱意,给原本黯淡的养老院生活增添了一丝蔷薇色。
在离开前,他给Romulo做了最后的调查汇报:
“我知道你想要的是直接的事实,而不是个人的观点,但是我无论如何也想说出我的观点。这里的住客感到孤独,没有人来看望她们,有的人已经被遗弃。这里没有刻意拿出去报道的罪行。孤独,是发生在这里最糟糕的事。”
两年后,导演将粗剪的成片带回养老院,准备跟养老院主人坦白真实的拍摄意图。主人在观看后相当吃惊,但最终表示非常喜欢影片本身。导演也很惊讶:“近四个月的拍摄居然没让主人起任何疑心,这让我们感觉很意外。”
2020年上映以来,这部影片不仅在智利当地社区受到欢迎,也引发了各国观众的广泛共鸣——老年人被社会遗忘的现象是如此普遍,至于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关系到人道主义与生命意义的问题。
这部影片的价值也不仅在于为大家奉献了一部“好看”的纪录电影,更在于如何通过纪实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。在智利这家养老院的平淡生活中,我们或许找到了这种方法,那就是用真诚的方式介入、用真诚的目光注视、用真诚的情感结局。
- END -
更多精彩内容,请持续关注
微信公众号“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”
传送门:
奥斯卡纪录片:影像书写的世界历史环保纪录片的创作趋向:主观叙事 故事外壳 未来视角——以《我的章鱼老师》和《大卫·爱登堡: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》为例《造物说:一共分几步》:每一步都见证发展
《走近大凉山》:用纪实的眼睛,看见凉山
“Vlog+”:纪实日志视频——传统节目的新打开方式
监制:何苏六
主编:韩 飞
责编:杨博雅 陈朵儿
编辑:李英杰